陕服主页

健康学院

Costume Institute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食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尤为关注的
2016-06-14
阅读:

食养

病从口入,养需慎食。食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尤为关注的部分,主要包括对饮食卫生、饮食时间和量、营养构成等方面的要求,强调饮食有宜有忌,需根据体质情况、顺应四时而变化。

3. 1 重卫生 饮食卫生方面,孔子提出“八不食”.包括: 饭菜变质霉坏的不食,颜色不好的不食,烹调不当的不食,不合时令的不食,等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认为,“蔬菜瓜果,摘之务鲜,洗之务净,而每食菜叶之类,必须白绿鲜嫩”[5].

3. 2 定时量 饮食时间和量上,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要定时少量: “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养性延命录》云: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宋代张杲《医说》认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量多餐”.《太平御览》载: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 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节食有增寿之功。

3. 3 简饮食 饮食构成上,前人认为不宜过杂,应以蔬菜为主,避免摄入难消化的食物。唐代孙思邈提出: “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李渔提倡简单饮食,“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若一饭包罗数十味于腹中,而物性既杂其间,岂可无矛盾也”; 而且“肉不如蔬”,当“重蔬食,远肥腻”,因油腻“堵塞心窍,窍门既堵,何来聪明才智”,而蔬食则能“渐近自然”.陆游认为粥养有益健康,诗云: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陈直指出,“水团兼粽黏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难得消化,大不益老人”[6].郑板桥则用对联记录其简单的食谱: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饮食调味上,李渔力主清淡: “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食不节必至于损: 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指出: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明代陆树声《清暑笔谈》云:“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现代人饮食偏于肥甘厚味,主清淡的饮食调味法在今天有其特别重要的养生价值。

3. 4 重宜忌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饮食有“七宜七不可”: 食宜早些,不可迟晚; 食宜缓些,不可粗速; 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 食宜温暖,不可寒凉; 食宜软烂,不可坚硬; 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饮食应该各随人之体质而调整。如康熙所说:“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变食。”曾国藩主张“少食”“素食”“清淡”,“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饮食还需顺四时而变。如元代丘处机认为,春季“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 夏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宜桂汤豆蔻热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和瓜茄生菜等;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浊酒陈臭、咸醋黏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之类; 冬季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孙思邈认为,饮食之后不宜立即卧睡或久坐,应至少做两件事: 一是“食毕摩腹,能除百病”; 二是“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

《孔子家语·五仪解》云: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我们的先辈非常重视养生之道,积极践行养生之法。中国传统养生主要从神养、行养、食养等方面着手。神养即道德情志养生,包括德之养、情之养、趣之养,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国人将神养置于养生诸法之首,其中德之养又居于神养的中心地位,认为道德健康是健康之根本,将养生和道德教化、社会安定联系在一起。情之养的具体方法很多,古人多奉行淡泊宁静、知足内守、克戒节制之道等,强调内敛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