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服主页

健康学院

Costume Institute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道德情志养生
2016-06-16
阅读:

神养

神养即道德情志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神养包括德之养、情之养、趣之养,以道德品质修养为根本、精神心理调养为主干、情趣爱好培养为枝叶[1].

1. 1 德之养 国人自古将神养置于养生诸法之首,而德之养又居于神养的中心地位。明代养生家吕坤认为: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淮南子·诠言训》所论: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意指人之养,必先养“天地之浩然正气”也。具体的德养之法,孔子提出“三戒”“九思”之说: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又云: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曾子也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通过学习和自省塑造理想人格,以期达到道德健康。

1. 2 情之养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指出: “修身于道,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情之养方法很多,古人多奉行淡泊宁静、知足内守、克戒节制之道等,强调内敛节制的处世态度,维持情志的稳定。

1. 2. 1 淡泊宁静 《道德经·二十九章》提出圣人“三去”论---“去甚、去奢、去泰”,即摆脱极端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良状态。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主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认为善养生者应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着”.人如果能做到少私寡欲,则“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养生论》) .苏东坡认为,养生的要诀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顺应自然,而又不为外物所困,于淡泊宁静之中求一心“安”.

1. 2. 2 知足内守 老子曰: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指出: “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 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 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快乐与否,皆在自己的内心,“心和则百体皆和”[2],知足常乐。《淮南子·诠言训》言: “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指出: “食取称意,衣取称体,即是养生之妙药。”人也不需嗟叹衰老,“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海纳百川,有容者长寿; 壁立千仞,无欲者健康。白居易《老热》诗云: “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他在《思旧》诗中写道: “饥来吞热物,渴来饮寒泉……且进杯中物,其馀皆付天。”他所拥有的正是一种知足乐天的心境。

1. 2. 3 克戒节制 《吕氏春秋·尽数》云: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故凡养生,莫如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曰: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主张“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认为“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又如明代医家汪绮石指出: “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1. 3 趣之养 情趣爱好也有养生之功。人在寄情山水、书画等爱好时,可以修心养性、情志舒畅,可以忘却烦恼、脱却凡俗,不知老之将至。


中国传统有多种情趣爱好养生之法。清代石成金总结人生有“八乐”: 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在清代李渔看来,听琴观棋、看花听鸟、蓄养禽鱼、浇灌竹木,皆足以为乐事。

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精神完全投入音乐之中,“三月不知肉味”;困窘之时,他也是通过音乐舒缓情绪。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使人“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求学之道,也是养生之法。陆游说: “饮水读书贫亦乐。”到了老年,仍读书不辍,“老尚贪书深,黎明即下床”,“浮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