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在扎实学业基础上拓展综合素质,2025年11月5日,健康学院于B303教室举办“青春筑梦,实践同行”主题分享会。本次活动面向生物制药2501班与制药工程2501班全体学生,聚焦“证书规划”与“实践能力”双轨融合,旨在通过系统梳理“证书+实践”协同路径,为学生学业发展与履历提升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分享会从“证书价值分层”切入,将证书类型系统梳理为两大方向:技能类证书,如计算机、语言及职业技能类,作为专业学习的有益延伸,有效拓展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竞赛类证书,涵盖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重在体现学生的行动力与综合素质,并在综测评定、奖学金申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制药2301班安欣怡同学分享道:证书与实践的结合本质是“技能学习—实践应用—成果呈现”的闭环过程。她特别提到,考证不仅是系统学习的契机,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而实践成果则为能力提供真实佐证,助力学生在评奖评优与升学求职中构建“多维能力”形象,打破“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框架。

围绕大创、三下乡等实践项目,生物制药2301班傅卓妍与制药工程2301班谭雯丽同学进一步分享了“证书价值最大化”策略。她们建议,在履历中应将相关证书归类于“志愿实践”板块,明确标注个人角色与成果输出,实现从“一纸证明”到“能力叙事”的转化;同时,注重在实践描述中关联已具备的技能证书,强化“学以致用”的个人标签,并可尝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竞赛作品,达成“一次实践,多证积累”的协同效应。
本次分享会凝聚共识:证书与实践的最终目标不在于数量积累,而在于培育可迁移的核心能力——如大创项目中锤炼的团队协作能力,或三下乡实践中提升的沟通与调研素养。分享者一致认为,证书是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实践是能力淬炼的“训练场”,唯有将每一次参与视为能力升级的契机,方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作为健康学院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分享会有效引导学生走出“盲目考证、被动实践”的误区,树立“目标导向—系统行动—能力沉淀”的成长逻辑,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了笃实、创新、融合的优良学风。当证书为能力赋能,实践为成长奠基,每一步积累都将成为学子迈向未来的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