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寻百草,俯身细辨识真章。传承古法融新智,一草一木皆良方。”这句古训道尽了医者对草木的执着。2025年7月7日至7月19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健康学院制药工程2301班和生物制药2301班学生在院长霍科科,教师王孟、侯雯倩、张云鹤、张亚丽、朱文静等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宝鸡市太白县桃川镇开展中药野外实践教学任务,在层峦叠嶂中延续着跨越千年的“本草之约”。本次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太白县桃川林场的鼎力帮助。


前往桃川镇前,为期三天的药用植物标本理论课为此次山野之行打下基础。老师细致讲解了标本压制全流程,包括植株选取整理、报纸摆放、压制力度等,并强调了标本夹的规范使用——检查夹板与绑带、舒展摆放植物、分层铺纸、对称捆绑及力度把控。同时,结合实物解析了不同药用植物的关键药用部位及观察要点。这些知识和细节,让同学们动手更有章法,对秦岭草木更熟悉,为野外制作合格标本筑牢根基。




午后的营地成了标本制作的小课堂,大家围坐在一起,将上午采回的植株细心整理、分类,按照课堂所学规范铺展在报纸上,逐层夹入标本夹,再用绑带稳稳固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午后、傍晚,翻动标本成了雷打不动的功课——轻轻解开绑带,更换吸潮的纸张,小心调整植物形态,确保每一片叶片都能平整干燥。这看似重复的动作里,藏着对标本的珍视,也让同学们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实践意义。


夜幕初垂,霍科科院长的讲解聚焦于动物分类的核心逻辑——从纲到目、从科到种的层级划分,他结合秦岭常见物种实例,用通俗的语言解析了不同类群动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要点,让同学们对“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体系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随后,院长特意示范了蝴蝶展板的规范使用:如何调整展板角度以突出翅脉纹理,怎样搭配背景衬纸凸显物种特色,甚至细致到固定针的间距与倾斜角度,都一一详解。而昆虫标本制作环节,他更是手把手指导:从展翅时如何避免翅膜破损,到腹部整理的力度把控,再到标签粘贴的标准位置,每个细节都透着严谨。
整个过程中,大家不时互相探讨分类依据,请教制作难题,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着对动物分类学的理解,也切实掌握了标本制作与展示的实用技能。

此次秦岭之行,同学们系统辨识了百余种药用植物,制作出近百份兼具科研与教学价值的精美标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精心选取带有典型特征的花、果枝条,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科学处理,采用瓦楞纸板压制、烘箱干燥等技术,完成百余份腊叶标本,完整保留植物形态特征。
经过十天的实践,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更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奥秘与自然的伟大。他们穿梭在林间小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每一次弯腰辨识,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感悟。在这片绿意盎然的世界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与蜕变。实习结束之际,每位同学都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标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自豪感。这些标本,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与汗水,更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与研究中宝贵的资料。
此次野外实践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对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他们深知,每一条探索药径的脚步,都是对医理的深刻领悟;每一次传承薪火的努力,都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崇高致敬。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怀揣着这份热爱与追求,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